中国如何实现“工业4.0”?
中国如何实现“工业4.0”?
首先,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建立我国“工业4.0”基本框架。近日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中德双方于2014年10月10日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中国发展“工业4.0”需要加强与德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学习借鉴其顶层设计、实施步骤、制度保障等先进经验。加强与其他领先工业国在类似领域的交流合作,集百家之长,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智能制造工业发展蓝图。着手构建“工业4.0”基本框架,制定共同标准及授权范围,建立综合性工业通讯基础设施,组织职业培训,设计多方监管体系,考虑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最终形成可自我完善的我国“工业4.0”基本框架。
其次,鼓励工业发达区域建立“工业4.0实验”试点。例如上海市以宝钢为代表的部分传统工业企业日前针对“工业4.0”进行了信息化、周期化、智能互联制造方式的尝试,获得了上海市经信委的认可与鼓励,并表示上海决策部门需早做筹划,鼓励先行。“工业4.0”在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融合对接的背景下,将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建议政府决策部门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东北等工业化和网络化水平较高地区建立“工业4.0”试点,随着智能化改造的推进,逐步在打破试点各自边界,建立试点间企业、客户、服务互联互通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网络,逐步扩大影响范围,为最终建立全国乃至全球性“工业4.0”提供管理和实践经验。
同时还需建立安全机制,保障“工业4.0”顺利推进。工业生产相关系统出现的安全问题不仅影响企业生产,同时直接影响企业财产、环境污染、网络安全等国计民生问题。在逐步推行“工业4.0”之前,顶层设计方面需要重点考虑网络安全及保障内容,深入借鉴信息安全的攻防知识及产品体系,防止工厂企业与外界联网后受到企业内外恶意网络攻击、恶意软件入侵,防止未经授权使用生产设备获取产品,防止使用权滥用,杜绝第三方运行维护人员对现场设备的非法操作,制定保障网络安全的对策及解决方案。
最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逐步实现“工业4.0”发展目标。在我国“工业4.0”框架基本建立之后,需通过国家层面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启动国家智能制造重大专项工程,引领智能测控装置、关键零部件、智能化高端装备、集成智能装备等领域企业在同一标准化体系内快速发展并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联合企业、科研机构、政府、协会、客户形成多方参与的产学研用联合战略体系,集中力量助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实现生产制造自动化后,依次推进流程管理数字化、企业信息网络化、智能制造云端化等内容,促进中国版“工业4.0”得以最终实现。
相关信息
- 传感器将成为工业自动化的心脏
- 中国传感器市场现状和发展大趋势
- 自主研发的先进光纤传感器已批量应用
- 中国传感器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 中国如何实现“工业4.0”?
- 传感器前景可期 政策制定把握“三个面向”
推荐产品
最新技术知识
- 接近传感器关于精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的详细介绍
- 应用耐高温接近开关的优劣说明
- 电容式接近开关的特点以及应用
- 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光电开关?
- 在各种智能触摸屏中接近传感器的应用介绍
- 接近开关在地铁屏蔽门上的应用介绍
- 磁性接近开关产品特点以及应用介绍
- 接近传感器在安装时要注意的两点
- 超声波接近传感器产品介绍
- 电容式料位接近开关在仓储系统中的应用